多维度感悟中华文化主体性
张文龙
(十大赌博平台
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)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任何文化要立得住、行得远,要有引领力、凝聚力、塑造力、辐射力,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。”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精神独立、价值自主的根本依托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,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,既是应对多元文化激荡的战略抉择,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。从“中华民族是谁”的身份认同到“从哪里来”的历史溯源,再到“到哪里去”的未来展望,这三个根本性问题的解答,构成了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逻辑主线。
中华民族是谁”: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“中华民族是谁”的追问,本质上是对民族身份与精神特质的界定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有了文化主体性,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。”因此,这一身份不是血缘意义上的简单聚合,而是文化浸润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,其核心在于对中华文化的集体认同。从历史维度看,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是在多元一体的文明演进中自然生成的。自商周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的天下观,到秦汉“书同文、车同轨、行同伦”的制度整合,再到宋元明清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,中华文化始终以“和而不同”的智慧包容着各民族的精神特质。藏族的唐卡艺术、蒙古族的英雄史诗、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音乐,都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这种“多元”中的“一体”,使得中华民族虽历经朝代更迭、疆域变迁,却始终保持着文化上的连续性与整体性,形成了“中华民族”这一超越地域、族群的文化共同体概念。从精神特质看,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。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智慧,让中华民族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;“民为邦本”的政治伦理,孕育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治理传统;“自强不息”的奋斗精神,激励着中华民族在磨难中奋起;“厚德载物”的包容胸怀,则让中华民族在与外来文化相遇时,既能坚守根本,又能择善而从,形成了“中学为体、西学为用”到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”的文化调适智慧。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,回答了“我们是谁”的根本问题。
“从哪里来”:在历史溯源中把握文化根脉
“从哪里来”的追问,指向的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源头与发展脉络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,走得再远、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”一个民族的文化主体性,首先建立在对自身历史的深刻认知之上。中华文化的源头性与连续性,是巩固主体性的天然优势。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,唯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,这为我们追溯“从哪里来”提供了完整的历史文本。从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见证早期国家的智慧,到甲骨卜辞延续至今的书写传统;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奠定中华文化的理论根基,到汉代经学、宋明理学的传承发展构建起完整的哲学体系,中华文化的历史链条环环相扣,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明格局。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叙事,更是文化价值的载体。回溯“从哪里来”,本质上是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。孔子提出的“仁礼”思想,至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;《孙子兵法》的辩证思维,在现代商战与国际关系中依然闪耀智慧;中医药典籍中“治未病”的健康理念,与当代预防医学不谋而合。这些历史智慧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,而是融入民族血液的文化基因,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着东方方案。同时,历史也警示我们: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,并非文化本身的落后,而是文化发展的暂时停滞与制度僵化。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,才有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“扬弃”,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探索,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“守正创新”品格的体现。
“到哪里去”:在文明互鉴中开辟未来路径
“到哪里去”的追问,关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代使命。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,不是封闭守旧的“文化复古”,而是在坚守本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,在文明互鉴中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。中华文化的未来方向,必然是“守正创新”的辩证统一。“守正”是守住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基因——坚守“天下为公”的理想追求,这与共产主义的价值理念相契合;传承“协和万邦”的外交智慧,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支撑;延续“革故鼎新”的变革精神,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。“创新”则是赋予传统文化以当代形态——将“孝老爱亲”的传统美德转化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伦理基础,将“道法自然”的生态理念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。近年来,故宫文创的“出圈”、河南卫视“中国节日”系列节目的走红、“打起手鼓唱起歌”新疆民间艺术季巡演、“国潮”品牌的兴起,都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成功案例,证明了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。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,不仅在于实现民族复兴,更在于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选择。中华文化中“和而不同”的处世哲学,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了方案;中华文化主张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,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;“民胞物与”的博爱精神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情感纽带。
注:本文刊发于《兵团日报》2025年10月13日第05版·理论周刊